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新材料 新能源 新生活
欧盟新电池法将生效!
编辑: 更新于:2023-07-17 09:00:00 阅读:

新能源产业的兴起与环保密不可分,但是锂电池的回收以及使用过程中未免也会产生不环保现象,为此欧洲准备实行新的电池法规。

当地时间7月10日,欧盟成员国经过投票通过欧盟新电池法规,在七月末即可生效。该法规适用于所有种类电池产品,这意味着锂电池进入欧洲的门槛以及电池回收和制造标准将发生新的改变,报废要求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标准将出现全面改动。

起点锂电获悉,法规详细规定旧电池锂回收率在2027年达到50%,2031年达到80%;到2025年镍镉废旧电池的回收率要达到80%;其他废旧电池的回收率要达到50%。

消费电池也有相应改动,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手机回到可拆卸电池时代,不少国内用户对这一决定表示不理解,认为是“科技退步、倒行逆施”。

01 欧盟的电池不好做

在进入21世纪后,欧盟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电池这种为人类带来便利但对环境副作用较大的东西在欧盟一直都受到严格管控。

2006年,欧盟就开始针对电池进行相关规定,此后标准逐年上升。

2017年。欧盟又展开了《电池指令》评估,仅一年后又发布《电池战略行动计划》,随后《欧洲绿色协议》和《循环经济行动计划》也浮出水面,可以看出在消费电子以及新能源产业兴起后,电池种类的变多以及能量密度的改变,让欧盟对其越来越持谨小慎微的态度。

而且,从早期书面表达为“指令”的文件,到书面表达变为“行动计划”“协议”,再到书面表达变成了“法规”,字眼的变化代表了其管控态度越来越强硬,流程也越来越繁琐。比如在碳足迹方面,除了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都给出了明确且严苛的要求。

欧盟新规定实行后,动力电池和2KWh以上工业电池会被强制性申报以及管控,不仅如此电池的供应链调查、欧盟生态标签、“电池护照”等很多附加要求也会贯彻的执行,出口检测过程将变得异常繁琐。

由此可见,未来电池在欧洲的安全以及环保审核流程将会非常复杂,这一举动无疑是在给中国电池厂商设置门槛,要知道目前新能源产业大部分在东亚,欧洲新能源发展滞后,但对于其生产标准和进口标准却在逐年提高,此举虽然能更大程度上的贯彻环保,但对于中国电池厂商和欧盟之间的贸易来说属于增加难度。

虽然我国动力电池发展较快,但在在电池碳足迹核算方面较弱,这意味着一项标准不合格,整个电池产品就会因此而禁止入境,对于这些未来潜在风险中国企业如何应对也成为了目前的重大关注点。

目前,针对该政策,国内部分企业已经出台了大致的解决方案。

例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表示,当前动力电池已经走完上半场,来到了下半场,零碳排放就是其重要衡量指标,所以启动电池碳足迹标准研究,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有利于和欧盟实现积极互动。

在今年4月份,远景动力也表示发布首批“零碳电池”,对其电芯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碳追踪分析,并展示出详细的碳足迹数据,宁德和远景的行动都在向世界宣布中国可以完美实现世界各地对碳足迹的要求。

02 看似重视环保,实则增加壁垒

中国成为新能源未来的领路者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但随着目前全球环境多变,全球化的格局将会面临进一步的波动,此前的芯片就是很好的例子,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就说过:“芯片领域全球化已死。”相关言论。

芯片如此,锂电池是否会如此?

起点锂电认为,目前市场境况下,北美和欧洲短期内离不开中国锂电池带来的巨大出货量,但是欧洲各国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扶持初创企业试图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所以该法规的实施对于本土初创企业来说优势明显,而对于已经建好厂房并开始生产的中国出海锂电池企业来说则充满劣势。

名义上是环保,实则可能是为了限制中国出海企业发展,扶持本土企业的缓兵之计。

况且,电池产品的碳足迹如何鉴定,以及碳足迹以什么数据为考量标准,世界各国本就存在不同的差异,如果出口到北美是一个标准,出口欧洲又是另一标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工厂的制造流程以及检测流程就会进行大规模改动,对其研发也会产生巨大刺激,这实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让国内厂商更加注重技术与研发的突破,但另一方面也会加大成本支出,在如今动力电池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的情况下,还没有走出海外的厂商在接到国外单子时会更加的谨慎,也会加剧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格局的洗牌,越小的厂商走出去越困难,越大的厂商越耗得起。

所以,环保是真的,增加贸易壁垒让生意难做也是真的。

03 海外建厂仍是必经之路

各国对锂电池要求越来越多,海外直接建厂生产就成为了电池厂商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电池企业在海外布局深度尚不及日韩电池企业,在面对此法规时,自然处于劣势,但随着海外建厂并逐步了解当地政策后,此困境就会得到缓解。

起点锂电经过走访得知,目前随着电池厂出海,锂电池的设备等上游厂商也在跟随其脚步开始出海战略。

随着国内市场已经开发完毕,出海之路也变得越来越卷,不少厂商开始从头学起,一方面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一方面积极联系第三方机构了解各国之间的不同认证标准,以前在国内“先上车后买票”的生意模式在国外已经不适用,考量的唯一标准就是技术水平,无任何捷径。

内卷虽然危害大于利益,但能“卷出来”的必将是精华,也是未来中国新能源企业全球化的重要支柱。贸易壁垒以及电池法规虽能一时限制出口,但大势无人可挡。

页脚广告位
页脚广告位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5897号 公安备案甘公网安备 62040302000008号 法律声明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